高碑店市職教中心
2020年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1.學校情況
1.1學校概況。高碑店市職教中心始建于1993年,位于亞威街16號,占地117畝,建筑面積3.56萬平方米;設有計算機、會計、建筑、電子商務、數控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航空服務、音樂等八個專業體系,共44個教學班;現有教師17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人,本科學歷149人,中級以上職稱115人,有國家級職業資格鑒定考評員2人,專任教師113人,其中雙師型教師70人,占比62%。此外,有自聘教師11人,交流輪崗位教師12人,企業兼職教師18人。2010年4月成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辦學二十多年來,學校始終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訓,形成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的辦學思想和“以人為本,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是一所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集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為一體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1.2 學生情況。2020年完成招生1206人,畢業573人,現有注冊學生2276人,學生鞏固率100%。2020年累計完成培訓4572人。
1.3教師隊伍,F有專任教師113人,生師比1:20.2,“雙師型”教師比例62%,有兼職教師11人,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比例97.3%,專任教師碩士以上學歷比例3.5%,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教師比例23.9%。
1.4設施設備。建有5600平米實訓樓一座,設有計算機室、大型網絡中心、財會理實一體化教室、建筑實訓室、餐旅實訓室、數控理實一體化教室、鉗工實訓室、形體教室、汽車實訓室等專業教室和實習實訓車間,教學儀器設備總值1500萬元,生均6562元;各實訓實習工位1500個,生均0.66個;建有520平方米圖書館一座,藏書11.6萬冊,生均51本。
2.學生發展
2.1學生素質。學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弟子規》教育引入課堂,“職業素質大講堂”依托傳統文化導航學生幸福人生;學生會、文藝協會、博技書法社、圍棋社、國旗護衛隊、心語文學社、廣播站等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多彩。扎實有效的德育活動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促進了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文化課合格率、專業技能合格率均達到95%以上,體質測評合格率68%,良好率15%,優秀率3%。
2.2在校體驗。學生在校理論學習滿意度、專業學習滿意度、實習實訓滿意度、校園文化與社團活動滿意度、生活滿意度、校園安全滿意度均達到90%以上,畢業生對學校滿意度96%。
2.3資助情況。按國家政策,免學費政策落實到位,現2020至2021學年享受免學費2286人,助學金學生106人,享受“三免一助”29人,重視捐資助學工作,支持家庭困難學生申請“雨露計劃”等幫扶項目。
2.4就業質量。2020年專業就業率93.19%,升入高等教育比例77.49%。其中對口就業率93.33%,初次就業起薪1500-2000元0人、2001-3000元28人、3000元以上62人。
2.5職業發展。學校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協調溝通、學會學習”三大能力為核心進行“四步六環節”的課堂模式改革,重視實訓課程建設,強化職業能力規劃培養,經常性組織入企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
3.質量保障措施
3.1專業動態調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依據,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并加強重點專業建設。淘汰了金融事務專業。圍繞數控技術專業,新增設了工業機器人方向。計算機應用專業作為拳頭專業,加大投入,不斷豐富專業內涵,提升專業實力,該專業2015年被評為省級骨干專業,2018年開始與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合作“3+2”中高職分段培養,2020年招生49人。
3.2教育教學改革。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思想指導下,不斷加強實踐教學改革,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一是開展了職業教學的“課堂革命”。從2016年開始我校實施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核心的“四步六環節”課堂教學改革已三年,廣大干部教師與全體學生一起,立足三大職業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從制度建設、導學案設計、學科教研、班級研討、三三三模式反思、展示課與預習課導學、小組評價等等方面開展了系列工作,立足課堂改革實際編印了《職教課堂也精彩》第一輯、第二輯兩部學校書刊,記錄了25萬余文字和學生課外展示圖片60余幅。二是技能大賽彰顯教學能力。制定專業實踐教學計劃,以技能培養為目標,強化能力,增加學生操作上手能力,組織了如“鍵步如飛”文字錄入、多媒體PPT、建筑系砌筑比賽、會計知識大賽、點鈔大賽、英語風采大賽、數控模具加工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專業競賽活動,以賽促學、以學促教,通過“以賽促學”式的拉練,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專業技能水平不斷提升,為下一步更深層次的教改之路明確了努力方向。2020年對口高考取得優異成績,37名學生參加高考,9名學生上本科線并被錄取。通過“以賽促學”式的拉練,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專業技能水平不斷提升。
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教學管理質量,一直重視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信息化教學管理。目前校園網絡覆蓋教學樓、辦公樓、實訓樓,三條光纖專線接入,網絡中心設在實訓樓,學校建有門戶網站,網址為www.lifewithbrandon.com。目前,我校擁有教學用計算機900臺,教師備課用筆記本221臺,網絡多媒體教室85個,能夠充分滿足現有在校生實習實訓和教師教學教研需要,無論在教室還是實訓室,教師都能利用多媒體信息化教學。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對信息產業人才需求為基本依據,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著眼于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從教學硬件、師資隊伍、教學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教產結合、社會培訓等方面進行基地的規劃與建設,基地成為集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的教育培訓中心,以適應職業學校的學歷教育和在職人員更新知識與技能培訓的需要。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較好地發揮了學校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充分認識加強教材使用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嚴格按規定選用教材。
3.3 教師培養培訓。一年來,組織38人次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班主任培訓、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技能教師等培訓。
3.4 規范管理情況。以制度管人束事。引入學生評教和學校領導包系部機制,便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有效敦促了教師認真備課、有效上課,提升質量;并先后出臺了《教職工量化考核辦法》、《師德考核辦法》、《評職評優考核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每學期初根據學期任務進行調整,經教代會研究、全體討論通過后認真執行,量化工作做到周統計、月公示,有效提升了教師對比競爭意識,使崗位責任更明確,工作目標更有奔頭。堅持學生的自我管理與精細化管理,實行學生量化考核制度,德育處通過各項管理活動引領學生領會活動內涵和意義,切實達到活動育人的功能;加強對德育人員和學生活動過程的督查、指導與激勵,切實提高管理效益;定期召開德育管理工作會議,建立德育管理隊伍微信群,對班級管理、宿舍管理、值周管理、班級量化管理等各項工作形成隨時交流、研討、通告的暢通渠道。
3.5 德育工作情況。我校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育人環境。一是重視主題班、隊會工作,充分利用好每周班會、每月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等時間,對學生進行愛國、文明、安全、法制、感恩、勵志等教育,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競賽、衛生評比,加強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二是加強了學生會、班干部、團干部的重點培養,給予足夠的支持和指導,引導學生干部主動參與學校和班級的管理,在學校組織的各類各種活動中擔任組織者的主要角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作用發揮明顯。三是“百項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密集而有序,百項社團活動涉及文化理論課、專業課、藝術課、體育課等多個層面,通過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在一次次活動的參與過程中找到了久違的自信心,同時在活動中提升了職業素養和身體素質,達到了活動育人的目的。“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強化做人的教育,開足開全“職業生涯規劃”等德育課程,各處室協調聯動,齊抓共管,推進課程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活動育人,使大德育觀落地。突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主題,落實《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品格修養教育和奮斗精神教育,深化養成教育、感恩教育、節日主題教育、安全教育、志愿者服務和道德大講堂等活動,以“國旗護衛隊”為標桿,充分利用每項活動的德育功能,挖掘其“儀式感強、教育意義大”的德育價值,強化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
3.6黨建情況。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重要內容,完善并規范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化“創先爭優”工作,不斷提高黨建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抓好領導干部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組織學習《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支部條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黨性意識、責任意識、廉潔意識。努力建設一支“學習型、實干型、創新型”領導班子。堅持重要事項集體決策議事制度,切實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書記帶頭上黨課,與班子成員一起研究黨建工作,謀劃學校發展大計。班子成員職責明晰,分工合理,相互協作,共謀發展。加強制度建設,健全黨內各項規章制度,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和黨日教育制度,不斷探索黨建新思路、新方法。做好黨員發展工作,嚴格發展程序,做好三名黨員發展對象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同時抓好7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和教育工作,并如期召開支部大會。一年來,學校黨建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學校黨支部各項工作受到局黨組的高度肯定,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校企合作開展情況和效果。為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我校始終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思路,積極落實教育部等六部門出臺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采取多種形式與企業緊密對接,在聯合辦學、共建校外實訓基地、工學交替、實習就業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與河北京慧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盛邦升華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作開辦“電子商務”“機器人操作與維修”“UI設計”專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精準定位培養目標。投資350余萬元建成與各專業相適應的高標準實訓室,并與白溝電子商務協會、美的集團、北京盛邦升華產業園區共同建設校外實訓基礎,為校企合作專業學生教學性實習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時依托企業設備與師資及時化解了學校當前在發展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取得明顯育人效果;航空服務專業與北京翔宇通用航空集團簽訂就業合作協議,打通了航空服務專業學子的就業通道。
4.2 學生實習情況。2017級學生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暫停了實習工作,均安排在家上網課,積極備戰單招與對口升學考試。
4.3 集團化辦學情況。為保北職業教育協作區、河北省汽車職業教育集團會員單位,2016年10月加入京津冀職業教育教學協同發展聯盟,2017年9月成為首批全國縣級職教中心聯盟成員單位,2018年9月成為河北省現代服務業職教集團成員單位,2018年10月成為河北省新一代信息技術職業教育集團理事單位,2019年先后加入河北省藝術職業教育集團、河北省曹妃甸工業職業教育集團、河北省軟件與服務外包職業教育集團、河北省土木建筑業職業教育集團、河北省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集團、河北省裝備制造職教集團。
5.社會貢獻
5.1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可概括為一個目標、兩個面向、三項原則、四個突出。一個目標:培養目標是造就一大批服務于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兩個面向:面向社會、面向人才市場,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三項原則:應用型人才培養就是要強化“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辦出應用型特色。四個突出:突出技術應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突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方針,實現“面向市場、面向就業” 的辦學方向,大力開展企業走訪,深入研究市場需求與行業趨勢,根據需求確定各專業具體培養目標。圍繞培養目標制定教學計劃,有針對性地設置課程,合理安排基礎課和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進行任務型、模塊化教學改革,“雙證”書率100%,用證書推動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尋找校企合作達到雙贏的機會,建立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成立學校、企業、行業領導、教授、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審定教學計劃、課程體系、實踐環節內容、學時安排等,采取校企一體、產學協作的方式共建實習基地,選擇職業環境開展實踐訓練和技術培訓,選聘實踐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為兼職教師參與指導工作;依托行業的職業技能鑒定與培訓中心,為學生參加職業技術資格或崗位培訓與考核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深入企業結合實際,真刀真槍的進行頂崗實習,并通過專業技術考核。堅持與企業合作,開展訂單培養,使學校開設的各個專業都有校企合作項目,構建了穩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把學生的學習和技能培養放到企業中進行,真正實施“做中學、做中教”。
5.2社會服務。我校始終把服務本地經濟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視為已任,不斷探索、豐富和形成職教富民的培訓項目和模式。圍繞全市的主導產業鍋爐制造,舉辦三期116人次焊接技術培訓,依托我市的優勢產業箱包制作,推動互聯網“+”的大眾創業培訓,舉辦兩期268人次電子商務技術培訓;面對日益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積極承擔全市121人次電工培訓,三期459人次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兩期企業負責人安全生產培訓322人;舉辦兩期企業員工職業素養培訓374人,發揮我校師資優勢,落實河北省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政策,針對重點群體開展了三期保育員和中式面點師培訓,培訓保育員434人、中式面點師191人。
6.舉辦者履責
6.1經費。政策性經費落實到位,生均撥款1600元/年。2020年投資230萬元對教學樓進行了全面維修改造,投資90萬元購置計算機教室設備、新建茶藝室,投資108萬元進行了宿舍樓與食堂維修改造,投資16萬元為學生食堂安裝中央空調,投資13萬元更換發電機組,學?傮w基礎承載能力不斷提高。
6.2政策措施。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2020年8月實現金橋中專外遷,完成了校內資產評估工作。
7.特色創新
圍繞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學會學習的能力三大職業能力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工作。一是實行班級模塊管理制度,課改小組成員和分包專業領導要繼續深入課堂,靠前指揮,采取聽課、評課、議課、研課引領教師學生適應新課堂。二是教師優質課與公開課活動逐步向常態課堂過渡,每一堂課都要成為精品課,推行開放課堂。三是通過校本研修的形式,逐步進行各科目課程標準的制定,解決“學生知道學什么、教師知道教什么”的問題,同時鍛煉、提升老師們的教研能力;四是以校內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為抓手,促進教師專業能力成長,為參加高級別教學能力比賽蓄力;五是修訂課改方案,研究制定符合學科特點的分學科課改方案或實施細則,探索并逐步將課堂教學改革的內容納入教師量化。六是實施校內教學能手及優秀教研組評選制度,落實課堂改革班級研討和學科研討兩項制度。七是圍繞課堂教學制定切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學生評價體系,健全并規范教師教案、學生學案的督查制度。八是以“三項能力”的培養為核心,以省市技能大賽為主要內容,開展學生專業技能興趣小組活動,組織校內技能競賽活動。
8.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1、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A能力建設工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更新實習實訓設備,建設實習實訓車間等基礎設施。2、加強學習培訓,推進教科研工作,立足校本培訓,抓好業務學習,積極探索校本培訓的途徑和方法,加強教師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和教學研究能力提升培訓,提高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課教師比例;實施教師隊伍素質提升計劃,加強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培養造就一批“教練型”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3、有效開展實踐性教學。加強實踐性教學,積極推行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根據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要求,對各專業的技能訓練課題進一步規范和統一,強調技能鑒定考教分離,鼓勵學生一專多能、多證進行技能培訓來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4、緊貼市場、緊貼產業、緊貼職業,科學合理設置專業,重點設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鼓勵類產業相關專業,優化服務產業發展的專業布局,積極穩妥推進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在堅持中職辦學定位的基礎上,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優勢互補、銜接貫通的培養體系,完善專業課程銜接體系。5、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建立與行業企業技術要求、工藝流程、管理規范、設備水平同步的實習實訓裝備標準體系。